西安市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3 10:36:48   浏览:989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西安市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西安市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

西安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


  《西安市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第11次常 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月20日起实施。


市长 孙清云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创造干净、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秩序, 依据《西安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建成区、建制镇范围内的所有单位和居民住户以及旅游景区内的单位和居 民住户,都必须按照划分区域,承担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
  第三条 各单位、住户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按照下列规定划分:
  (一)城市道路两侧临街的单位和住户,其责任区是临街建筑立面和临街其他设施立面 至人行道道沿的地面;
  (二)责任区内有经批准的集贸市场、停车场、自行车保管站、报刊亭等的,由其管理 单位和经营者按照批准或者规定的范围,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条 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的内容:
  (一)包门前卫生。负责责任区域内地面清扫保洁及绿化带、树坑的杂物捡拾,定期刷 洗墙壁、牌匾、灯箱、标志牌、地面瓷砖,清除污物、污迹、积水、积雪、积冰等,做到责任 区域内地面干净见本色、立面整洁。
  (二)包门前绿化维护。负责责任区草坪、花卉、树木和绿化设施的维护。
  (三)包门前环境秩序。禁止在责任区内晾晒衣物、乱搭乱建棚亭、乱堆杂物、乱放车 辆、出店经营。负责清除责任区内建筑物上乱贴、乱挂和乱写乱画等,做到门前秩序井然有序 。
  第五条 在区、县人民政府的组织下,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的市容 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日常督查工作。
  市、区、县市容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按行政管理权限,分别对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 府的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六条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根据本办法,负责划定辖区内的单位和住户的市容环 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域。
  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区划定后,责任单位应与所在地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 府按年度┒妒腥莼肪澄郎徘啊叭痹鹑问椤罚魅吩鹑危险嬷葱小=菇值腊焓麓? 、镇人民政府收取“三包”责任制费用。
  第七条 各区、县人民政府对执行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成绩突出的单位和 个人每年度给予表扬和奖励。
  对不履行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单位和个人沙鞘泄芾砑嗖熳橹凑铡? 西安市城市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对责任单位和住户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对单位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处50元罚款。
  第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西安市市容环境卫生“四自一包” 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公益文化事业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公益文化事业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新政文〔2006〕7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公益文化事业捐赠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望遵照执行。


  二OO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新乡市公益文化事业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公益文化事业捐赠活动的管理,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维护捐赠人和受赠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市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以下公益文化事业捐赠财产的,适用本办法。
  (一)对公益性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的捐赠;
  (二)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三)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承办的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
  (四)对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捐赠;
  (五)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文艺表演团体的捐赠;
  (六)捐赠人与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达成的对公益文化事业的其他捐赠意向。
  捐赠的财产应当是捐赠人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第三条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四条捐赠的财产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接收,但捐赠人有指定用向的,也可由受赠的公益性文化团体接收。受赠的财产及其增值为社会公共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损毁。
  第五条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公益文化事业捐赠。对公益文化事业捐赠有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由市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的,应当事先征求其意见。
  第六条捐赠人可以与受赠人就捐赠财产的种类、质量、数量、用途等内容订立捐赠协议。捐赠人有权决定捐赠的数量、用途和方式。
  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
  第七条捐赠人有权向受赠人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第八条受赠人接受捐赠后,必须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收据,将受赠财产登记造册,妥善保管。
  第九条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受赠财产用于资助公益文化活动和事业,不得以本机关为受益对象。公益性文化团体应当将受赠财产用于发展本单位的公益文化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条受赠人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积极实现受赠财产的保值增值。对于不易储存、运输和超过实际需要的受赠财产,受赠人可以变卖,所取得的全部收入,应当用于捐赠目的和用途。
  第十一条受赠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受赠财产的使用制度,加强对受赠财产的管理。
  第十二条受赠人应当及时公开接受捐赠的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每年度末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对其财务进行的审计。
  第十三条受赠人与捐赠人订立捐赠协议的,应当按照协议约定的用途使用捐赠财产,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第十四条受赠人未征得捐赠人许可,擅自改变捐赠财产性质、用途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挪用、侵占或者贪污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退还所用、所得款物。
  依照前款追回、追缴的捐赠款物,应当用于原捐赠目的和用途。
  第十五条受赠单位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捐赠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纳税人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经同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确认,并经同级税务机关审核后,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市文化局会同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的通知

甘肃省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
《平凉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已经2006年6月20日第56次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六年七月十一日

平凉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第6号令《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和国办发〔2002〕35号《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精神,结合平凉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原则
  第一,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市直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进入人员,按照公务员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实行统一指导、分级调控、分类管理。
  第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应当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额内,根据工作需要、空缺岗位的要求和招聘程序,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第四,公开招聘工作应当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或者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应聘担任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在人事、财务、纪检监察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上工作。聘用单位负责人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正的,也应当回避。
  第五,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或要求。
  二、职责分工和程序
  (一)市人事局是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主管机关,负责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综合管理、政策指导、备案审核和监督检查等工作。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按照人事部门的要求,规范管理和组织协调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工作。聘用后的人事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基本程序:
  1、编制招聘计划;
  2、发布招聘公告;
  3、应聘人员报名与资格审查;
  4、考试;
  5、考核;
  6、体检;
  7、根据考试考核结果确定拟聘人员;
  8、公示;
  9、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三)招聘计划由事业单位负责编制,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向人事部门申报。凡需进人的事业单位应于每年3月和9月申报计划。招聘计划内容包括:
  1、用人单位情况简介、编制数、空编数;
  2、拟聘用岗位、人数、待遇及所需资格条件;
  3、招考对象、范围、方式;
  4、考试、考核的时间(时限)。
  因招聘高层次人才、急缺专门人才而设置特殊条件及待遇的应在计划中单独说明。
  (四)招聘计划一经审核确定,实施前要公开发布招聘信息。
  三、招聘对象和资格条件
  (一)大中专院校应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失业人员、企业在职人员进入全额、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进入财政供给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事业单位人员自愿通过报考调动单位的,均须实行公开招聘。
  (二)应聘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具有平凉市户籍(紧缺重点专业、高级人才可不受户籍限制);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愿意履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义务;
  3、具有与招聘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学历、专业和资格条件;
  4、身体健康;
  5、职员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工勤人员一般具有高中(中技)以上学历;招聘大专、中专(中技)及相应学历的,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本科学历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研究生学历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紧缺专业、特殊岗位以及本市户籍特困失业人员,经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适当放宽年龄或学历要求。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市直单位工作人员和市直未就业人员。
  (三)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考察考核同意,人事部门审查报市政府批准同意后,可以不经考试直接聘用为工作人员:
  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
  2、市直机关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的公务员调入事业单位的;
  3、国家和省上规定的政策性安置人员;
  4、配偶因工作需要调入市直单位,造成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的人员。
  四、考试、考核及体检
  (一)考试按分类办法进行。
  招聘职员的包括综合知识笔试、面试;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包括综合知识笔试、专业知识笔试、专家组测评;招聘工勤人员的包括专业知识笔试、实际技能操作测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的考试内容和形式、程序等预先要在招聘公告中明示。面试、专家组测评,一般由5至7名考官组成,考官包括相关专家学者、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人员。
  考试由政府人事部门协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可受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委托,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提供服务。
  (二)考核由用人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用人单位须对报考人员的报考资格进行复审。 考核内容主要是考察报考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采取审查档案、考察谈话等方式进行。
  (三)体检由用人单位负责组织。
  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招聘岗位对应聘者体质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招聘公告中公布,在考试、考核之前安排体检。
  教育、卫生等部门和人事部门共同从人才市场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参照本办法执行。
  五、聘用
  拟聘人员经考核或体检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聘用。空缺的招聘名额,根据招聘公告的规定,按笔试、测试、测评成绩排名顺序依次递补或者另行组织招聘。
  经考核或体检符合要求的,由人事局与用人单位共同决定拟聘用人员名单,并在政府网站和用人单位公示三天。公示后无异议的拟聘用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报市长办公会议审批。审批后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与受聘人员按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的合同书,合同签订后由人事局统一鉴证,确定人事关系。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人员与单位确立人事关系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不超过半年。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内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资格。被聘人员为大中专毕业生的,实行一年的见习期,见习期计入合同期限。聘用单位与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等政策性安置人员首次签订聘用合同,不得约定使用期,聘用合同的期限不得低于3年。
  六、监督与违纪处罚
  1、公开招聘工作要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对群众的检举和申诉控告,人事部门、主管部门要会同纪检、监察部门认真查处。
  2、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对事业单位不按编制、计划和招考岗位规定的资格条件、招聘程序规定私自聘用工作人员的,人事部门不予认可。对事业单位在考试、考核、聘用过程中违反干部人事纪律和本规定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和纠正,严肃处理。对违反公开招聘纪律的工作人员,根据情节轻重,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3、对在报名、考试、体检、考核中有舞弊或欺骗行为的应聘人员视情节轻重取消其考试或聘用资格。
  4、在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工作中发生争议的 ,当事人可以根据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的有关规定向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提出调解或向当地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七、本办法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八、本办法自二OO六年九月一日起执行。